网站地图 知识问答库
首页 > 文化 > 正文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唐代边塞诗主题的发展演变?

文化 没头脑没常识 2022-08-04 10:40 0 16878

边塞诗不仅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唐代边塞诗也可谓一枝独秀。宋人严羽说“唐人好诗多在行役征戍”,即包括边塞诗。唐代边塞诗还因时代不同而风格多样,概言之,盛唐雄壮浪漫,中晚唐悲凉深沉。

(1)抒发文人志士投笔从戎、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

自初唐到盛唐,边境战争持续不断,有的是异族入侵,有的则是唐帝国的拓边行为所致。频繁的边境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在客观上却刺激了文人谋求进身之阶、建不朽功勋的欲望。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就是在许多诗篇中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文人志士立志投笔从戎、立功边塞。如岑参反复吟咏:“丈夫三十不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债西馆》)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鼓励友人象汉将窦宪那样建立边功,王昌龄的《从军行》和《出塞》,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句,歌颂了边防将士的英勇精神;还有些诗是以第一人称现身说法,表明慷慨请缨的壮志的,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充分显示了诗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愿苟且偷生,而要立功边塞的心愿,生动地体现了当时那种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王维的《少年行》四首之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李白的《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揭露将帅的昏庸无能,礼赞普通兵卒爱憎分明、精忠报国的伟大情怀

唐代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以尖锐的笔调鞭挞将帅的昏庸无能,对戍边的普通士卒的遭遇表示同情,对普通士卒所表现出的报国精神给予热情赞扬。高适的《燕歌行》就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诗的主旨是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诗中写道:“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一方面是前沿阵地的浴血奋战,一方面是美人帐下的寻欢作乐。尽管如此,战士们还是不顾一切,与敌人短兵相接,视死如归,毫不顾及个人的功名。这些战士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又是何等悲壮!诗人的感情中包含着对戍边战士的悲悯和礼赞。除写边疆生活腐化外,还有揭露统治者昏庸无能,举措失当,以致边事不修,边防危急,加深了民族危机和军民苦难。有的写边防的废弛,良将的奇缺,如李白的《古风》之四,发出了“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的浩叹。对唐王朝无意收复凉州,一任何湟一带的人民长期沦于吐蕃奴役之下,诗人们是不满的,他们纷纷写出了讽喻的诗句,如张籍的“风林万里水东流”(《凉州词》),杜牧的“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河湟》)等,尽管角度不同,怨望之情则一。

(3)颂扬沙场老将身居陋巷,日思报国的高尚品格

唐代长时期的边境战事,固然给边疆人民和戍边将士带来诸多苦难,但边事不清何尝不是更大的苦难?对于那些年事已高,不能重返沙场的老将来说,其壮志未酬的感慨尤其令人感动。边塞诗人们的目光没有遗漏这些老将们的感受,对他们表现出来的高尚情绪给予了热情的颂扬。王维的《陇头吟》和《老将行》是最具代表性的诗篇。其中,王维的《老将行》长达三十句,叙述了一位老将的经历。他一生东征西战、功勋卓著,结果却落得个“无功”被弃、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生的可怜下场;边烽再起,他又不计恩怨,请缨报国。最后十句请缨的诗是这样写的:“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天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描绘了这位老将在国难当头之际,忘却自我,整顿衣甲,重操干戈,决心杀敌报国的精神风貌。

(4)揭露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卑劣行径

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主张民族和睦,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不少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愿望。陈子昂的“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感遇》之四),批评朝廷滥用武力解决民族纠纷。杜甫的《兵车行》谴责“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黩武国策,并通过他的《后出塞》之二一诗,提出了边防上用兵应有节制的主张:“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李颀则在《古从军行》一诗中,借批判汉武帝穷兵黩武,揭露当时统治者轻启战端,陷军民于涂炭:“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深刻而沉痛;有的诗人提出了希望民族间和平相处的善良愿望,如常建的《塞下曲》写的“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当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都是这种愿望的形象体现。

(5)“闺怨”和“征人怨”

“闺怨”和“征人怨”是边塞诗中带有普遍性的主题。有的诗抒写了征人夫妻分离的哀怨情绪,如高适的“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首”(《燕歌行》),沈佺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杂诗》)。有的写新兵离开家乡、离开故土的痛苦心情,如李白的“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古风》之四);李益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从军北征》),则是写沙漠地区征人的思乡。写思妇“闺怨”的更多:张仲素的“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处向金微”(《金闺怨》)写了征人妇的梦境;张籍的《征妇怨》写了战死的边防军人家属的痛苦:“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儿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写得哀婉动人;有的刻画思妇的心理活动别具匠心,如王勃的《采莲曲》:“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由采莲而联想到关山阻隔的征人;“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更是别出心裁。

(6)边塞风光的描写

边塞风光的描写,是边塞诗一贯的主题。写边塞自然景物的最多,其中有的堪称绝唱,如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是对出塞宣慰途中所见风物的素描;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塞下曲》)写的是边塞的严酷气候;同类诗作中,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描绘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边地雪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对西北荒漠中边城的描写,都是风景诗中的压卷之作。有的诗反映了边地民族的风俗民情,如高适的“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营州歌》);高适的“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老将垂金甲,阏支着锦裘”(《部落曲》),都是分质朴的写实之作。有的是写战争中的小景,如王昌龄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和张仆射塞下曲》之二)。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暂时还没有回答,开始 写第一个答案吧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