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知识问答库
首页 > 文化 > 正文

《语丝》名词解释?

文化 没头脑没常识 2022-08-04 10:50 0 35084

《语丝》是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的著名文学期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刊物,成就最高的是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随笔、小品散文等,承续了“五四”“随想录”的思想精髓,更为洒脱——“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要竭力加以排击”。形成了“语丝文体”——排旧促新、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格。主要撰稿人有梁遇春、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延伸分析】

《语丝》办刊确无一定目标和方针,其创刊宣言称它是一个同人刊物,只是为思想倾向和文学态度比较相近的同人提供一个发表作品的园地。《语丝》的发刊词是周作人手笔,曰:“这个周刊的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混浊停滞的空气”,“周刊上的文字,大抵以简短和感想和批评为主”。而鲁迅在《我和〈语丝〉的始终》一文中说道:“这刊物本无所谓一定的目标,统一的战线;那十六个投稿者,意见态度也各不相同”,但“也在不意中显了一种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由此可见,《语丝》以“排击旧物,催促新生”为己任,发扬的依旧是“五四”留下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尽管后期的《语丝》已经几乎不谈时事,但依然能看到它的战斗精神。《语丝》的撰稿阵营不是特别庞大,但几乎囊括了大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影响十分巨大。《语丝》第3期在中缝中曾标示了撰稿的阵营:“本刊由周作人、钱玄同、江绍原、林语堂、鲁迅、川岛、斐君女士、王品清、衣萍、曙天女士、孙伏园、李小峰、淦女士、顾颉刚、春台、林兰女士等长期撰稿。”这就是所谓的“语丝十六人”。但所谓“语丝”社员并不十分固定,如鲁迅所说“中途出现的人,则在中途忽来忽去”;“《语丝》的固定的投稿者,至多便只剩了五六人”,因为“不愿意在有权者的刀下,颂扬他的威权,并奚落其敌人来取媚”。在《语丝》的各期中,还能看到朱自清、郁达夫、梁遇春、俞平伯等人的名字。

《语丝》周刊在它的发展中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创刊到1927年被查封,刊物设在北京,是为前期。从1927年底到1930年停刊,刊物设在上海,是为后期。自1927年12月17日出版的第四卷第一期开始,由鲁迅接编,改为24开本,仍由上海北新书局发行,一年后鲁迅推荐柔石接编。周刊的编辑原则延续了北京时的传统,“凡社员的稿件,编辑者并无取舍之权,来则必用,只有外来的投稿,由编辑者略加选择,必要时且或略有所删除”。但所谓“社员”,“也并无明确的界限”。至第5卷第16期后,又交李小峰编辑,北新书局“不只负发行之责”,“《语丝》也因此并非纯粹的同人杂志了”。由于曾经的核心撰稿人又落下了几个,再加之“对于社会现象的批评几乎绝无”,《语丝》的精神,难以为继。鲁迅和柔石分别在主持了半年编辑工作后辞职。

《语丝》于1930年3月10日出至第5卷第52期终刊,京沪两地总计出版260期。语丝社同时自行解散。《语丝》集聚成一个规模相当壮大的作家群体——“语丝派”,影响了一大批作家。如曹聚仁后来回忆,他当时“十分醉心”于《语丝》所表现的“独来独往”的“自由主义”精神,“做过他们的喽,呐喊过几阵”。《语丝》的撰稿者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的不可或缺的作家。1935年3月由上海光明书局出版的《现代十六家小品》,入选对象与《语丝》作家有关者就有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钟敬文、鲁迅、林语堂等。由赵家璧主编,于1935年8月初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内含两集散文,分别由周作人和郁达夫选编,入选作家33人,收录作品202篇,其中半数作家与《语丝》有关。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暂时还没有回答,开始 写第一个答案吧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