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知识问答库
首页 > 百科 > 正文

豆瓣书籍排行榜前十名(建议收藏:豆瓣评分最高的十本新书)

百科 AA看好就来 2022-11-30 13:20 0 18299

  10本高评分作品,每一本都不容错过。

  1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作者:[英] 亚当·希金博特姆

  豆瓣书籍排行榜前十名(建议收藏:豆瓣评分最高的十本新书)  第1张

  亚当·希金博特姆耗费多年心血,终于完成这部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权威力作。书中充分有力的调查,揭示了这场二十世纪最大灾难之一的真相是如何在政治鼓吹、重重保密和谣言四散的共同作用下被掩盖起来的。

  切尔诺贝利,人类文明史上的永恒噩梦:权威记者十数年深度调查,数百小时采访录音,大量档案、书信、回忆录首次曝光,全景式展现了这场我们时代毁灭性核灾难的整个过程:

  作者亚当·希金博特姆是《纽约客》的资深记者,驾驭故事与挖掘运用材料的能力皆为一流。全书精注详解 ,仅注释就一百余页,使用材料扎实严谨堪比学术著作,可读性之强又堪比惊悚小说。

  比任何一部恐怖电影更令人痛心,比任何一本惊险小说更惊心动魄。

  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电站的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由此引发了历史上最恶劣的一起核灾难。自那以后的三十年里,切尔诺贝利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挥之不去的噩梦:阴魂不散的辐射中毒的恐怖威胁,一种危险技术脱缰失控的巨大风险,生态系统的脆弱,以及对其国民和整个世界造成的伤害。然而,这场事故的真相,却从一开始便被掩盖起来,长久以来一直众说纷纭。

  十多年中,亚当·希金博特姆进行了数百小时的采访,以此为依托,辅之以往来书信、未发表的回忆录和新近解密的档案文件,他将那些灾难亲历者所目睹的一切,化成客观、冷静而又发人深省的叙述。由此得到的,是一本惊心动魄的非虚构杰作,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2

  鹿川有许多粪

  作者:李沧东

  豆瓣书籍排行榜前十名(建议收藏:豆瓣评分最高的十本新书)  第2张

  本书是韩国导演李沧东于1992年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借此他获得了《韩国日报》创作文学奖,并在第二年受导演朴光洙之邀进入电影界,随后他便转型并逐渐成为具有靠前影响力的电影大师。

  这部小说集展现了一批裹挟在复杂多变的历史浪潮中的底层人物形象,他们艰辛地在生活中追求真正的价值,与现实中的痛苦进行抗争,同时寻找个人生活的意义。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遭遇审视韩国现实,但并非止步于讲述历史事件或故事本身,而是着重刻画了人物在此过程中发生的转变——他们逐渐开始对生活中的真正价值和自己的身份认同提出疑问并进行探索。

  3

  其主之声

  作者:[波兰]莱姆

  豆瓣书籍排行榜前十名(建议收藏:豆瓣评分最高的十本新书)  第3张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小说被译成52种语言,畅销4000余万册。

  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机缘巧合之下,科学家发现了来自外太空的一封中微子信件,也许这正是智慧生物的象征。

  我们不知道发信人是谁,该如何解读这封信的内容呢?如果我们甚至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发信人呢?

  《其主之声》围绕谜团展开的故事,比众多冒险小说都更扣人心弦,尤其与未知的较量,激发了对世界本质、人类本性和生命为何存在缺陷等基本问题的思考。

  4

  十三邀3 “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

  作者:许知远

  豆瓣书籍排行榜前十名(建议收藏:豆瓣评分最高的十本新书)  第4张

  在当代生活中如何解救自我?史学大家许倬云谈论着人心之自由;

  如何重寻我们生活中的消失的“附近”?人类学家项飚给出了新的理解与建议;

  在这个时代做一个哲学家是什么感觉?陈嘉映剖白个体经验与求真渴望;

  对现实无能为力怎么办?唐诺讲述着自我的挣扎与书写的永恒。

  ……

  许知远与10余位国内外重量级作家、学者深入对话,集结成一本珍贵的当代人文访谈录。

  从许倬云到白先勇,从金宇澄到赫拉利,跨越国籍与时代,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考古学、经济学、人类学等领域等多个领域,探索从个体到社会的众多议题,成就一部有料、有趣、有温度的访谈录。

  他们说过的智慧、愤怒、偏激之言,都来自同一种脉搏:对广阔的人类命运的关怀。他们的个体经历、个人思考,深度开拓着知识分子的可能性,展示着智识生活的多样性。

  在圈层固化、“信息茧房”逐渐形成的今天,这样一种对意义和价值的严肃追问,久违了。

  5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作者:刘擎

  豆瓣书籍排行榜前十名(建议收藏:豆瓣评分最高的十本新书)  第5张

  刘擎将在这本书中为你介绍思想史上那些“有趣的灵魂”,带你领略哲学思想中的美妙景致。

  人生的意义,人们向往的自由和公平的价值,人类文明的复杂冲突与未来趋势……这些让你困惑的大小问题,过去也困扰过韦伯、尼采、萨特等杰出的头脑。他们尽*努力做出阐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标识。

  在这部讲义里,刘擎介绍了现代视域下的19位思想大家,广泛而系统地讨论工具理性的利弊,如何面对虚无主义,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和全球化等议题。

  思想不惑,精神明亮。你将在这19位大家的生平故事中,理解他们建构思想大厦的地基与框架。你还会在思想大厦之上,直面个人生活和社会公共领域的诸多难题,收获审慎而真诚的回答。

  6

  挽救计划

  作者:[美] 安迪·威尔

  豆瓣书籍排行榜前十名(建议收藏:豆瓣评分最高的十本新书)  第6张

  一趟孤注一掷的太空远征,一座没有尽头的科学迷宫。

  一次争分夺秒的冒险营救,一段跨越星际的真挚友谊。

  浩瀚宇宙中,瑞恩·格雷斯是整个人类文明仅存的希望。但在醒来的那一刻,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记得。

  他在未知的恐惧中寻找身份,从记忆的碎片中获取线索。

  这个肩负拯救地球重任的关键人物,现已命悬一线!

  人类文明究竟能否存续?在这场“挽救计划”里,一切都充满了挑战……

  两个世界处于危险之中,一个有能力但有缺陷的人类,一个有能力的外星人,无休止的科学谜题有待解开,人类自身处于危险之中,这本书拥有老科幻迷所喜爱的一切。如果你喜欢满是科学的科幻小说,安迪·威尔就是适合你的作家。

  7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作者:[德]娜塔莎·沃丁

  豆瓣书籍排行榜前十名(建议收藏:豆瓣评分最高的十本新书)  第7张

  一部家族史,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填补二战东方劳工史出版空白。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

  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完整还原悲恸个人史。

  12000000名东方劳工,绝非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之外的历史注脚,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

  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

  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

  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8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

  作者:[日]清水洁

  豆瓣书籍排行榜前十名(建议收藏:豆瓣评分最高的十本新书)  第8张

  遭遇骚扰和暴力、受到死亡威胁的女性,保留证据,奋力求救,为何无人听见?

  饱受白眼的“三流”记者,为何挺身而出,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揭露警方的一个又一个谎言?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轻女子猪野诗织在日本埼玉县JR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

  受害者生前因长期受到跟踪骚扰而多次向警方报案,警方却未予重视,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记者清水洁在调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依从受害者生前留下的“遗言”的引导,多方走访查证,在警方轻视线索、调查不力的情况下,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实行犯,进而揭露了警方对受害者生前报案的漠视、敷衍,以及案发后试图抹黑受害者、掩盖渎职事实的行为。

  此案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本书是该事件的全记录。

  9

  重 走

  作者:杨潇

  豆瓣书籍排行榜前十名(建议收藏:豆瓣评分最高的十本新书)  第9张

  这是单读出版推出的长篇非虚构作品,一个青年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

  1938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年,处于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长路。

  现实中非典型的公路徒步与历史上知识人的流亡之旅交织、对话、共振,层累的、不同的“中国”缓缓浮现。

  杨潇带着海量的史料积累与强大的问题意识,与沿途遇见的人交流,与西南的人文风光交流,与那个遥远的动荡时代交流。

  在两个不确定的年代,在国家与个人的危机时刻,我们用真实的生命体验,追问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开启一个全新的“寻路之年”。

  10

  成为波伏瓦

  作者: [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豆瓣书籍排行榜前十名(建议收藏:豆瓣评分最高的十本新书)  第10张

  这本传记是在新近披露的波伏瓦信件、波伏瓦早期日记和给情人克洛德·朗兹曼的信之后的全新波伏瓦传记,它将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让-保罗·萨特的关系。

  《成为波伏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传记。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如是说。

  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波伏瓦此前从未被出版的日记和信件等全新材料,把她从萨特的阴影中拉出来,使她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

  这本传记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也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

  本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

  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也许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这本书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

  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

  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暂时还没有回答,开始 写第一个答案吧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