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闪烁的夜空,总是充斥着梦幻般的美,或许对于孤独的人来说,星辰是最长久的陪伴,凉风阵阵,吹拂着最柔软的梦,仿佛望一眼星辰的美,便已是永恒。
可是对于古人来说,星辰并没有那么多的柔情,反而有时候总是会把星辰异象与身边的灾难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看到拖着长尾巴划破夜空的不速之客时,人们便会惊呼:
扫把星。
其实星辰哪有好坏之别,给它们赋予好和坏,也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罢了,但无论人们有什么样的意愿,星辰的运行都很难发生改变,这便是自然法则。
其实扫把星只是民间的叫法,而在天文学上,我们应该称之为:彗星。
彗星一般由彗核、彗发与彗尾这3个部分组成,且体积一般都非常大,远远要比太阳系的行星大,而目前有记录的最大的彗星其彗发部分直径长达185万公里,至于它的长度,自头到尾长达几亿公里。
所以当它们光顾地球上空时,人们无需动用高科技来观看,仅仅用肉眼便能观测到。
在众多的彗星中,哈雷彗星无疑是最有名气的一颗,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哈雷彗星似乎还很“顾家”,总会时常光顾一下地球,让人们一睹它的风采。
哈雷彗星的轨道周期为76~79年,这也就意味着有些人一生中能看到它两次,当然要能活得足够长才行。
上次哈雷彗星上次回归是在1986年,而科学家们通过测算得出,下一次哈雷彗星回归会发生在2061年前后。
那么究竟是谁最早发现了哈雷彗星?
想必很多人会说,是英国的爱德蒙·哈雷,毕竟都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其实不然,中国古人发现它比哈雷还要早3000多年。
被恶意丑化的哈雷彗星
天文之学,由来久矣,然古人皆谓天圆地方……彗星为怪异之星,有首有尾,俗象其形而名之曰扫把星。——《天文略论》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但凡天降异样,人们便会将其与灾祸和幸运联系到一起,毕竟古人的观念中认为,如果没有什么大事发生,是不会有异样发生的。
不过这也不能说古人愚昧不及,而是两者之间确实是有联系的。
天降异象也就代表着天体运动发生了变化,原本一成不变的循环往复就会发生变化,而通常在洪水、地震等等灾祸降临之前,人们也总会察觉到异常。
当然并不是只有中国的古人是这般所想,而是全世界的古人都这么想,要知道,在清朝之前,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在中原王朝各朝代面前都是“小弟”。
哈雷彗星作为经常光顾地球的彗星,自然也时常令人们望而生畏,只不过在很长的历史时间里,人们根本不知道它是同一个彗星。
公元1066年,此时的中原王朝是北宋,只是世道并不太平,而在西方则发生着让英国人不愿提及的事情。
这一年,诺曼人做出了一个决定,要入侵英国,而就在诺曼人发起进攻的前夕,英国人看到了夜空中一颗拖着长尾巴移动的古怪天体,于是便觉得是灾祸将要来临,而失去斗志的英国人,被诺曼人打了个落花流水。
这颗古怪的天体自然就是哈雷彗星,只不过人们更喜欢将其称之为扫把星,以至于几百年后,葡萄牙国王看到彗星时,气愤地掏出手枪朝它射击,异想天开地想要把它给打下来。
中国古人对哈雷彗星的研究
其实,在人类的历史上,哈雷彗星曾多次被古代的天文学家观测并记录过,其中记录最早和最详实的自然要数我国。
根据中国现代天文学家朱文鑫的考证,自从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开始,一直到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哈雷彗星被记录并且符合测算结果的次数高达29次。
或许这时候就有小伙伴们会说,从秦始皇那里开始算,也仅仅只有2000多年,那这个3000年是从哪开始计算的呢?
是从周文王讨伐商纣王开始算的,史书中曾这般记载,周武王率兵讨伐昏庸无道的商纣王,当大军走到共头山的时候,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拖着长尾巴的明亮天体,并被记录在了史书中。
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张锯哲根据史书中提到的信息,并用计算机对这颗天体进行了计算,最终他认为,这颗彗星就是哈雷彗星。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相关的史料也不够详实,张锯哲的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天文界的公认,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想这一说法一定能得到证实。
所以说我国古人最早发现哈雷彗星时,比英国人哈雷要早3000多年,这是值得肯定的。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天文学家和周朝的史官也观测到了一颗彗星横扫北斗的壮观景象,而这颗彗星也被中国的天文学家们认为是哈雷彗星。
既然如此,这颗彗星为何又会以英国人哈雷来命名呢,这就要说说哈雷的研究成果了。
蒙德·哈雷的成就
公元170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彗星天文学论说》。
在这篇文章中,哈雷断言,曾在1682年引起全球瞩目和恐慌的大彗星,将会于1758年再次出现在天空。
哈雷的这般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经过数年研究的研究成果。
公元1682年,哈雷彗星划破天空时,哈雷便对它的运行轨迹进行了分析和记录,而之后他又翻阅古籍,发现1531年和1607年出现的彗星和自己看到这颗运行轨迹十分相似。
于是哈雷又不厌其烦,向前继续搜寻关于彗星的记载,他发现1456年、1378年、1301年、1245年,一直到1066年,都有彗星的记载。
而这些彗星出现的时间,间隔的时间也非常接近,大概都是76年,所以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即:这些次彗星,其实都是同一颗。
正是基于这种推测,他才敢断言,在76年后,这颗彗星还会再次回归地球。
当然,在哈雷提出这个推测之后,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也有人认为哈雷在说胡话,面对质疑哈雷没有争论,因为他相信时间会是最好的证明。
哈雷在书中这般说道:
如果彗星最终根据我的预言,大约在1758年再现的时候,公正的后代将不会忘记这首先是由一个英国人发现的……
后来在1758年,哈雷彗星果真再一次回归地球,只不过这时候哈雷已经去世了,正是由于哈雷观测出了它的运行轨道和准确判断出了哈雷彗星回归的时间,所以这颗彗星,便被命名为了哈雷彗星。
只不过哈雷想不到的是,早在3000多年,中国古人就记录到了这颗彗星的存在,只不过没有推测它的运行轨道,也没有推测出它的回归周期罢了……
相关问题
- 12-29 世界最早发明的留声机是
- 12-29 哪种动物对人类最忠诚
- 12-29 哪些星座的颜值最高
- 12-29 全世界最贵的女人:詹妮佛洛佩兹价值上百亿
- 12-29 生命较短的动物
- 12-29 露西女孩世界上最早的人类
- 12-29 世界公认的十大恶人
- 12-29 世界上体积最大的病毒
- 12-29 世界上最贵的书
- 12-29 最大力的动物是什么动物
- 本月热门
- 最新答案
-
-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对,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及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admin 回答于11-06
-
请问如何注册呢
Quinn 回答于11-03
-
心丶。
访客 回答于08-15
-
分子设计育种是通过各种技术的整合与集成,对作物从基因(分子)到整体(系统)不同层次进行设计和操作,在实验室和田间反复对育种程序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模拟、筛选和优化,实现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的“精准育种”的转化,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全面提升育种水平,培育突破性新品种 分子设计育种的概念最早是由荷兰科学家Peleman和Van der Voort于2003年提出的,他们申请了“Breeding by design”的商标,并指出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基础在于对作物中控制目标性状的QTLs位点的定位与分析,以及各个基因座的等位变异对表型的效应值。
admin 回答于07-20
-
实生选种是从自然授粉产生的种子播种后形成的实生植株群体中,采用混合选择或单株选择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葡萄实生选种不等同于自交选种。这是由于实生选种既可能是自花授粉,又可能是异花授粉,或两者相结合,后代有一定程度的杂交个体。在自由授粉情况下,葡萄两性花品种既能自花授粉,又能异品种授粉,雌能花品种仅能异品种授粉。而葡萄自交选种指的是从同一品种、同一植株或同一花朵的授粉所获得的后代中进行品种选择的方法。
admin 回答于07-20
-
- 最近发表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