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记》
《史记》是一本开天辟地的史书,对于其重要性我就不再叙述。这里只说说如何来更好地阅读这本书。
因为《史记》毕竟文言文写作,同时言简意赅,阅读起来有些困难。
这里我们可以有几个方法
1、可以跳着读
《史记》最难的是前四篇,五帝本纪到周本纪。说实话,这几篇如果搞透了,后面读史书简直不要太轻松。
但是不想啃这个硬骨头也是可以的,直接跳过就可以了。因为《史记》是纪传体,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所以,可以跳着读。比如我喜欢项羽,我直接读《项羽本纪》就可以了。
2、工具书
没有工具书,读《史记》是摸瞎。个人建议一本王力的《古汉语词典》,会帮助解决很多问题。
3、年表
因为《史记》是纪传体,所以一张年表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在时间轴上来把人物和事件理清楚。这方面前人做了不少工作,杨宽的《战国史》附录里面就有战国大事年表,据说杨宽编辑这个年表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这对于《史记》的阅读帮助不小。
4、地图
有了地图,可以更好阅读,并能解决很多问题。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集》和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都是不错的选择。郭得更偏向于事件,谭的更偏向于领土分界。
5、对于《史记》中的疏漏
现在很多人对于《史记》中的一些疏漏加以指责,比如战国中魏国君主中的疏漏等等,以此加以指责。我们不能说《史记》没有遗漏的地方,但是我们在还没有完全看完、看懂这本书之前,我建议对这些问题可以暂不理会。
《史记》翻多了之后,书的页面都发黄
二、《资治通鉴》
有人动辄说,我看了多少遍《资治通鉴》,对于此种说法,大可一笑置之。
《资治通鉴》并不是看多少遍的问题,而是要把弄透很难。把这本书弄透是什么概念,宋以前的历史,了然于胸,这真是太可怕了。
但《资治通鉴》要弄透,工作量很大。
举个小例。
宰相张说曾建议唐玄宗裁军20万,要求把军队从60万降低到40万。在书中也就几十字而已。但这里就涉及到了唐朝的军制。而玄宗时期正是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过程,而府兵制的基础是均田制,而均田制又追溯到北魏时期。也就是说,一个裁军问题,你要理解募兵制、府兵制、以及历时北魏、北周、隋、唐四朝的均田制。
《资治通鉴》由于是编年体史书,所以上下连贯很强。但不是说一定要跟读小说一样从头读到尾。可以选择喜欢的朝代开始。
三、《三国志》
三国一直是关注度最高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这段历史的热爱超越了其他任何时期。而《三国志》是了解这段历史最好的书籍。
《三国志》一书言简意赅,史料真实。把各路英雄描绘得栩栩如生。而《三国志》也不像其他史书那样动辄几百万字,阅读起来也轻松不少。而每一次翻这本书,都会有不少的新收获。
这是一部值得一生都去读的史书,用个人的话来说,就是:一部《三国志》,半生枕边书。
四、《万历十五年》
这本书为大家所熟知,我这里说说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
个人有一个十分不恰当的比喻。
如果把中国历史比作一颗参天大树的话,那么《史记》是尝试着把整棵树的果实和树叶做真实了描绘,而资治通鉴是给这颗树做了个CT,让我们了解了内部结构。
而《万历十五年》是把这棵树锯断,让我们看到了这颗大树的一个横切面。这样去比喻,有可能拔高了《万历十五年》的地位,但这本书确实是在做这样的事。
后来的很多人,都尝试着去做同样的事,但实际上,都没有达到这本书所达到的高度。
五、《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这本历史地图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不能解决你在地图上的一些问题。但是没有这本书,读史书很难。
我把平时看史书也许用不着,但到了有问题的时候,你就需要找到它来解决问题。这就好比汽车的雨刮器,不下雨的时候毫无用处,一旦下雨,没有它,寸步难行。
六、张荫麟:《中国史纲》
学历史,通史肯定是要有的,但世面通史很多,推荐一本很难。
此书的优点很明显的,文笔流畅,没有太多繁杂的考据,深入浅出。
如果有一定历史基础之后,当然我会跟他推荐傅乐成7本卷的《中国通史》
七、顾诚《南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
这两本书原本是一本书,只是把分开起名而已,主要描绘明末和南明的历史。
此书最大意义在于,让我们在历史中要有自己的见解。历史资料是摆在那里的,每个人都可以去翻阅,而得出自己的看法。顾诚在这方面就是楷模,虽然很多被后人证实,他并不正确,比如《李岩质疑》。但这种精神在今日更值得发扬。
这两本书的学术水平不论,就是不是历史学科的读者,读起来也会觉得可读性很强,作者在书中无时不在展露自己的情感,让这本书更为贴近读者。
八、王氏之死
推荐这本书,并不是这本书写得有多好,说实话,中国历史学家要是写一本这样的书,估计自己都不想拿给出版社印刷。
推荐这本书的目的,是要引出一大批汉学家。而这一批汉学家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我们有很多的不同。
他们做了很多的工作,尤其是他们用实际的所见所闻写出来的真实纪实,让人们能够真实地看见有血有肉的历史。
梁启超曾经说过,“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也”,这句话可谓震耳欲聋。中国历代史书关注的都是权贵阶层,而对底层人民的生活往往一笔带过。而汉学家们的微观史学和纪实史学恰恰在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而今日,各大书店,汉学家们的书籍占了很大位置,看来读者还是很喜欢这样书。
这类书有很多
而《王氏之死》的作者史景迁去年刚去世,甚为遗憾。
九、《国史大纲》
在抗日战争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国土沦陷的阴霾之下,当时的爱国人士无一不在寻找中国出路。
钱穆写这本书的核心目的是在思索中国的出路,甚至是想在亡国之后用这本书告诉那些国人不要忘记自己的历史。诚然,这本书在今日和平时期来看,问题诸多。但这是那个特定大环境所致。
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牢记历史,走向更好的未来么。
如果要牢记历史,这本书,不能丢。
十、第十本,就让给读者来补充吧,每个人心中都一本最爱的历史书,你心中最爱的是哪一本呢?
相关问题
- 12-29 世界最早发明的留声机是
- 12-29 哪种动物对人类最忠诚
- 12-29 哪些星座的颜值最高
- 12-29 全世界最贵的女人:詹妮佛洛佩兹价值上百亿
- 12-29 生命较短的动物
- 12-29 露西女孩世界上最早的人类
- 12-29 世界公认的十大恶人
- 12-29 世界上体积最大的病毒
- 12-29 世界上最贵的书
- 12-29 最大力的动物是什么动物
- 本月热门
- 最新答案
-
-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对,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及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admin 回答于11-06
-
请问如何注册呢
Quinn 回答于11-03
-
心丶。
访客 回答于08-15
-
分子设计育种是通过各种技术的整合与集成,对作物从基因(分子)到整体(系统)不同层次进行设计和操作,在实验室和田间反复对育种程序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模拟、筛选和优化,实现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的“精准育种”的转化,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全面提升育种水平,培育突破性新品种 分子设计育种的概念最早是由荷兰科学家Peleman和Van der Voort于2003年提出的,他们申请了“Breeding by design”的商标,并指出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基础在于对作物中控制目标性状的QTLs位点的定位与分析,以及各个基因座的等位变异对表型的效应值。
admin 回答于07-20
-
实生选种是从自然授粉产生的种子播种后形成的实生植株群体中,采用混合选择或单株选择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葡萄实生选种不等同于自交选种。这是由于实生选种既可能是自花授粉,又可能是异花授粉,或两者相结合,后代有一定程度的杂交个体。在自由授粉情况下,葡萄两性花品种既能自花授粉,又能异品种授粉,雌能花品种仅能异品种授粉。而葡萄自交选种指的是从同一品种、同一植株或同一花朵的授粉所获得的后代中进行品种选择的方法。
admin 回答于07-20
-
- 最近发表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