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并不算短,大一统更像是近现代人想象出来的构建物。因为当一个大一统王朝刚建立时,新生的政权往往没有统一天下。而等到这个王朝的日落西山,地方上便会出现倾向分裂的割据势力。甚至在边疆地带出现强梁之外寇建立独立政权。如果再算上那些大分裂大动荡时期,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其实比较长,甚至到今天依然存在着一个不易察觉的小南北朝局面。
虽然分裂的时间并不短,但在中外,我国知名度最高的军事史和分裂时代是三国时代。其实仁义之君,倾城美人,忠勇武将,谋臣这些原型人物,在各种历史演义中大量重复,这些人物总是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出现在其他演义小说里,但为什么偏偏是三国演义最为流行呢?
三国历史的特殊性因素
三国鼎立地图
三分天下的格局在历史上比较少见,并且还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通常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大致分为一下几种:
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大分裂时代
南北朝分裂这种胡汉对峙
五代十国和五胡十六国这种,南北一方局部统一,另一方分裂混战的局面
其他时代也有过短暂的三分倾向。比如南宋时四川将领吴曦勾结金人叛乱,准备在四川独立建国,但被宋朝爱国将士诛杀而流产。四川在历史上也被各种割据势力占领过,但三国时代的三分局势在中国史上仍然很少见。
分治时间更长 局面更为混乱的南北朝
三国题材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因为三国时代的三方势力各有特色:
蜀汉的王冠来自于对汉王朝血统的继承
魏国的王冠来自于汉献帝的禅让,虽然是逼迫汉室所得
孙吴则是乱世中割据一方的地方豪杰的代表
三家割据的局势,其实体现了十分鲜明了新旧过度的时代特征,渴望改变命运的人,可以在三方势力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况且,蜀魏的正统之争可以被历代统治者利用,捍卫自己的合法性。比如《四库全书》就明确提到,北宋之前乃至北宋都以曹魏为正统。特别是北宋太祖登基的方式与曹魏夺位有类似之处,所以北宋诸儒生以魏为正统,把南唐后蜀视作蜀汉和吴的对应存在。
但南宋就改变了尊曹的历史传统,改为尊奉刘备为正统,汉人统治者和民间对于三国正统的承认终于达成了统一。因为蜀汉与南宋都是偏安一隅的正统王朝,南宋朝野在主战派占上风的时代常常以蜀汉政权自比以激励士气。而入主中原的元朝和清朝,继承了这一思路,其实是为了收买汉人人心。
所以三方势力其实对应着渴望改变命运者的三种选择:要么以两种方式获得前朝的法统,要么自立割据。
偏安南方的南宋最终选择了支持和推广蜀汉
建国者身份引起情感共鸣
刘备的起点低反而成为了受推崇的优势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从三家建国者的出身看,这是庶族地主和平民,挑战士族地主和地方割据势力的故事,让人看到了阶级流动的希望。
曹魏政权和蜀汉虽然因为有正统之争而不共戴天,但事实上两个政权在建国者的出身和推行的政策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和刘备一样,曹操的出身并不太好,从传统角度看甚至很糟。他所出身的阉宦家族,在传统的儒家文化里是几乎没有地位的。但是曹孟德却少好任侠,行为放荡不羁,很小就表现出了特立独行的才干和气质。
在崛起的过程中,曹操发布《求贤令》唯才是举,不论受荐者的出身与品行。这其实是对汉代受儒学士族把持的孝廉,征辟制度的大胆挑战。在击败了袁绍平定河北之后,他痛斥袁绍放纵亲戚豪强兼并弱民土地的行为,并让贫民为自己代交赋税的暴行。之后就推行了一系列安定生命,抑制兼并的措施,体现出了明显的法家色彩,在打击豪族方面不遗余力。
而综合国力最弱、统治集团同样出身贫寒的蜀汉政权推行了一套军事优先的战时体制,以应对严酷的国际局势,有明显的法家色彩。由于统治者的出身贫,所以不受诗书礼仪的金科玉律的束缚,不问门第,很能礼贤下士,四处寻求贤才,以求能迅速上升,改变命运。
三顾茅庐的待遇是多少读书人的精神幻想
刘备亲自仿贤,寻求隐居中的诸葛亮,与曹操的求贤令其实也有共通之处。而诸葛亮的祖先,西汉时代的诸葛丰就是著名的法家拂士,所以诸葛家很可能有世传的法家之学。在刘备留给后主刘禅的遗诏中说: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
这与曹操“擘商申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有共通之处。一反之前儒家士族刘璋对益州宽缓的、符合儒家传统的温和统治,就像曹操改变了袁绍对河北的统治风格一样。
曹操的崛起一样是屌丝逆袭的剧本
对命运的挑战
桃园三结义也是很多人对于人际关系的渴望
桃园三结义虽然是虚构的,但反映了下层民众结社自保的诉求,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刘备身上看到了希望。
刘备是流落民间的汉朝皇室后代,有国姓,有了争夺天下的一定的合法性。但他论血统已经在大汉皇帝的五服之外,再加上中山王子孙过于众多,所以刘备已经和平民无异。比他强的同宗刘姓,比如刘璋,刘表大有人在。
所以刘备有突破阶层隔板,向上攀登,最后登上汉皇宝座的传奇经历。这是他区别于东周列国的世袭贵族,也不同于陈胜、朱元璋等布衣皇帝,以及那些出身将领大臣的开国之君的特别之处。从平民一路打拼,虽然败多胜少,但还是戴上了汉朝皇冠。这一壮举,打破了古代王朝家族一姓不再兴的历史诅咒,即同一皇室家族无法再次崛起的命运。后来五代十国的后唐,南唐,后汉其实只是在姓氏上假托前朝,而与汉唐没有血统关系。
刘备集团中的绝对核心大多出生不好
虽然英雄君主们成功地在与地方豪强,世家大族,皇族后裔的争夺中胜出。让下层人看到了阶级流动,改变命运的希望。但是最后的三国里,魏先被世代为将军,令尹,太守、隐忍的士族司马氏家族所取代。曹刘两家对命运的反抗,最终归于失败,世家大族再次夺回了统治权力。
反观其他次品的演义小说,往往用庸俗的大团圆结局消解对命运的深沉思考,这些乐感文化的产物大约也只能流行一时,然后被扫进时间的垃圾堆。
陈寿的三国志提供了极佳的史料和改写范本。有利于对历史主线的把握和人物形象塑造。三国演义的源头就是三国志,属于国别体和纪传体的综合,魏书,蜀书,吴书下有各国人物的完整传记。
此外,陈寿在蜀汉时曾经当过巴西郡中正,这一官职的责任就是品评人物臧否。所以在三国志里,陈寿对每个历史人物进行了经典的概括与归纳,非常符合魏晋时代的品评人物的风气。比如关羽美髯,刘备长臂过膝等经典形象流传了上千年至今。而且每个主要人物的经历足够完整,足够丰富。
陈寿雕像
虽然蜀汉政权的历史太短而且没有设置史官,但是陈寿曾经师从谯周修史,而且受到了老师的好评。再加上他自己也是三国的蜀国人士,并十分重视收集有关材料。之前已经有了《魏书》,《魏略》等其他国别体史书,有值得借鉴的材料,所以他的作品有相当的可信度。
三国志位列前四史,其严肃性也不容随意的改写与质疑。所以三国演义对历史的改写能做到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兼顾了文学性与历史性。这种既带有深厚文化底蕴,又不失浪漫主义与人文情节的作品,最终确保了《三国演义》的经久不衰。
哪怕本国的文化产业一直萎靡不振,也有日本这样的领居不断拿去重新谱写,塑造了文化圈的出口转内销经典。
相关问题
- 12-29 世界最早发明的留声机是
- 12-29 哪种动物对人类最忠诚
- 12-29 哪些星座的颜值最高
- 12-29 全世界最贵的女人:詹妮佛洛佩兹价值上百亿
- 12-29 生命较短的动物
- 12-29 露西女孩世界上最早的人类
- 12-29 世界公认的十大恶人
- 12-29 世界上体积最大的病毒
- 12-29 世界上最贵的书
- 12-29 最大力的动物是什么动物
- 本月热门
- 最新答案
-
-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对,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及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admin 回答于11-06
-
请问如何注册呢
Quinn 回答于11-03
-
心丶。
访客 回答于08-15
-
分子设计育种是通过各种技术的整合与集成,对作物从基因(分子)到整体(系统)不同层次进行设计和操作,在实验室和田间反复对育种程序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模拟、筛选和优化,实现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的“精准育种”的转化,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全面提升育种水平,培育突破性新品种 分子设计育种的概念最早是由荷兰科学家Peleman和Van der Voort于2003年提出的,他们申请了“Breeding by design”的商标,并指出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基础在于对作物中控制目标性状的QTLs位点的定位与分析,以及各个基因座的等位变异对表型的效应值。
admin 回答于07-20
-
实生选种是从自然授粉产生的种子播种后形成的实生植株群体中,采用混合选择或单株选择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葡萄实生选种不等同于自交选种。这是由于实生选种既可能是自花授粉,又可能是异花授粉,或两者相结合,后代有一定程度的杂交个体。在自由授粉情况下,葡萄两性花品种既能自花授粉,又能异品种授粉,雌能花品种仅能异品种授粉。而葡萄自交选种指的是从同一品种、同一植株或同一花朵的授粉所获得的后代中进行品种选择的方法。
admin 回答于07-20
-
- 最近发表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