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曾国藩是他的家书,那时觉得他简直就是一个好为人师的管家婆,每一封家信都事无巨细地教育、要求家里人的要这样要那样,读了几篇就扔下了。再次读曾国藩的书,是唐浩明先生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血祭、野焚、黑雨),读完后,便“爱”上了历史上那个有着三角眼的曾国藩。
接下来又读了张军先生写的《曾国藩传》,读了张宏杰先生写的《曾国藩传》,收听了樊登讲的、张宏杰先生写的《曾国藩的正面志侧面》,那一段时间,每天手里捧的书,都是关于曾国藩的,每天读每天都有新的感悟。
曾国藩给我的人生启示很多,大到人生目标的规划,小到日常生活的起居,还是为人处世的变通,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让我联想到自己,很佩服他的毅力和自我改变。他给我最大的人生的启示,目前大概有三个方面:
1. 出身决定不了人生
曾国藩之所以被现今的人们所推崇和学习,是因为他的出身,和如今大多数的老百姓一样,没有显赫的家势,没有雄厚的家底,甚至没有健壮的身体。他只是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祖父是地道的农民,父亲是在祖父的逼迫下,考了17次才考中秀才的私塾先生,他自己从5岁开始,跟着父亲读书,14岁开始参加考试,一直读到21岁才,第7次参考才中了秀才。
曾国藩的原生家庭,以及家里提供给他的教育资源,现在看来,完全不是优质的,只能说家里能勉强供他读书而已。21岁前的曾国藩,不仅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且他本人资质也平平,并非像许多“神童”那样,一篇文章读两三遍就能背下来,传闻他背《岳阳楼记》被小偷嘲笑的故事,便说明了儿时的曾国藩,真的就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孩童。
可就是这样的出身和资质,却做出了骄人的成绩,成了晚清时期解救清朝廷的功臣。曾国藩的出身,这让我明白,一个人的出身决定不了他的人生,只要有理想,就应该不问出身,只需默默努力就行。
2. 认知直接影响自我改变
出身平平、资质平平的曾国藩,一生能“立德、立言、立功”,跟他在关键时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改变有着直接的关联。也许是因为20岁前“读死书”,让他学会了独立思考,也许第6次考试时的“悬牌批责”一下子把他敲醒了,他意识到了父亲的教育方法和家乡的教育资源有问题,便提出到涟滨书院去求学。
尽管家里经济状况并不阔绰,但祖父和父亲对曾国藩自己提出要外出求学的想法,还是全力支持,这是曾国藩第一次自我认知的突破,也是第一次自我改变的大手笔。这一次认知和行为的改变,成就了曾国藩学业上后来的一帆风顺。
一个人学业上的成功,并不能代表他人生的成功和顺遂。曾国藩考秀才费了老鼻子劲,但后来考上举人、进士、进翰林院一共却只花了7年的时间,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翰林。进了翰林院后,曾国藩再一次在自我认知上,清醒地发现自己读的书太少,于是开始自我反省、自我改变,将别人喝酒娱乐的时间,都用来了读书。这是曾国藩第二次自我认知的转变,他那些年在翰林院饱读的诗书,为他“立德、立言”提供了雄厚的文化底蕴。
光有官位和学问,也不见得能做成一番大事业,想要“立功”,除了天时地利,还需要“人和”。曾国藩的官位尽管从七品起步,一直做到了正一品,他却因为性格原因,十几年间,被皇帝指责、被同僚排挤、被湖南官场打压,让他一直郁郁不得志。
年过四十后,曾国藩在老家荷叶塘丁忧期间,再一次在自我认知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想要做点事情,必须改变自己原有的为人处世。认知一变,立即就带来了行动上的改变,当他再次返回湖南官场里,以前熟知他的官员们,都觉得“曾涤生变了”,这个变化,让他获得了好人缘,获得了好帮手,获得了最后的功绩!
这是曾国藩让我最敬佩的地方!人们总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成年人的改变,真的是太不容易!别说改掉自己多年的说话、做事习惯,单单是想改变一下自己的作息时间,大部分成年人都做不到。曾国藩却能真正地做到“脱胎换骨”,他将曾经的疾恶如仇,改成了彬彬有礼,将昔日的直言进谏,改成了委婉沟通。
正是他自己性格上的巨大改变,才有了他人生顶峰上的立功。如果没有他对自我的清醒认识,或者说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知后,又无法进行自我改变,那曾国藩也难成为晚清的名巨,也不会成为当今人们争相学习的“半个圣人”!
3. 坚持是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
曾国藩给我的每三个人生启示,就是他对自己“日课”的坚持。通过读曾国藩的书,发现曾国藩其实并非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人,他也并非早早就想建功立业,他小的时候只是想完成父辈的心愿,考上秀才,后来只是为了完成读书的任务,进了翰林院,当了官后,他也只是想把事情做好,为国为民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直到太平天国发起了进攻,他也是推三阻四不愿意练兵、带兵,他是被朝廷和朋友们,威逼利诱渐渐走上“文人带兵”的道路。尽管如此,曾国藩却是一个坚持天天做“日课”的人,每天12个日课内容,是他自己规定的,从“早起”到“夜不出户”,他样样落实到位,天天将他的“日课”作为生活的重心。
正是曾国藩每天坚持做那些看似不重要的小事,才有了他一天一天的改变和进步。生活中出现大事的概率并不大,生活是各种小事琐事组成的,我们若是能像曾国藩那样,给自己定下适合自己的“日课”,坚持天天去做,那么,当有一天生活中出现“太平天国运动”时,我们就是那个“有准备的人”,机会总是留有事先有准备的人,事先有准备的人,总是坚持每天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曾国藩的人生,值得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去品读、去学习,他一生中的很多故事,都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启示,曾国藩的书,值得每一个人反复读、反复思考!
相关问题
- 12-03 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前十名(世界最大广场排名)
- 12-03 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阴历阳历农历到底有什么区别)(阴历阳历和农历有什么区别)
- 12-03 交警手势信号图解大全(8种交警手势图解)
- 12-03 为啥初学吉他不建议练爬格子(吉他爬格子)
- 12-03 为什么python不适合开发网站(python适合做什么开发)
- 12-03 养生适合吃哪些五谷杂粮(吃哪些五谷杂粮对身体健康)
- 12-03 dnf头肩附魔宝珠大全(头肩附魔宝珠大全)
- 12-03 中国男足为什么这么弱(中国香港男足)
- 12-03 cnas认证需要多少钱(cnas认证需要的岗位)
- 12-03 中介最不好卖的楼层(最不好卖的楼层)
- 本月热门
- 最新答案
-
-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对,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及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admin 回答于11-06
-
请问如何注册呢
Quinn 回答于11-03
-
心丶。
访客 回答于08-15
-
分子设计育种是通过各种技术的整合与集成,对作物从基因(分子)到整体(系统)不同层次进行设计和操作,在实验室和田间反复对育种程序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模拟、筛选和优化,实现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的“精准育种”的转化,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全面提升育种水平,培育突破性新品种 分子设计育种的概念最早是由荷兰科学家Peleman和Van der Voort于2003年提出的,他们申请了“Breeding by design”的商标,并指出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基础在于对作物中控制目标性状的QTLs位点的定位与分析,以及各个基因座的等位变异对表型的效应值。
admin 回答于07-20
-
实生选种是从自然授粉产生的种子播种后形成的实生植株群体中,采用混合选择或单株选择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葡萄实生选种不等同于自交选种。这是由于实生选种既可能是自花授粉,又可能是异花授粉,或两者相结合,后代有一定程度的杂交个体。在自由授粉情况下,葡萄两性花品种既能自花授粉,又能异品种授粉,雌能花品种仅能异品种授粉。而葡萄自交选种指的是从同一品种、同一植株或同一花朵的授粉所获得的后代中进行品种选择的方法。
admin 回答于07-20
-
- 最近发表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