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是曹丕采纳大臣陈群的建议而建立的。九品中正制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个制度的确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它让豪门大族得到了更多的资源,最终形成了门阀,但是它在出现之初还是发挥出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的。
关于古代封建王朝的选官制度,我们知道的有科举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其中科举制因为时隔最近,所以大家的了解程度是最高的,总得来说是利大于弊,察举制因为时隔久远,大家很难有个准确的判断,最尴尬的当属九品中正制,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今天,我们一起花点时间,通过九品中正制的由来和利弊分析来仔细了解它一番。
1、 察举制落后了
佛家讲,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九品中正制既然能够取代察举制,说明察举制落后了。所谓察举制,就是朝廷把选官的权力下放给各级官员,由他们来考察和推荐人才,其内容主要包括贤良、孝廉、茂才等。这个制度放在汉朝初期是很好的,因为那个时候的风气好,负责选官的官员都还有职业操守,可到了东汉,官员们把选官之权当作了以权谋私的利器。
不仅如此,就连待选的人都发现了制度漏洞,即使自己再不堪,也能通过包装和假消息来欺瞒相关官员,然后得到进身之阶。这些弊端发展到东汉后期时,已经是不可救药了。长期拥有选官权的世家大族不断压缩选官范围,把出身一般的待选之人都隔离在了官员队伍之外,皇帝和世家、世家和寒门之间因此都产生了矛盾。长此以往,怎么了得?
2、 统治者的考量
魏武帝曹操在年轻的时候被举过孝廉,察举制给了他良好的起点,可也让他对制度的本身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当他可以做主了的时候,他常常对选官制度提出意见和整改措施,比如他多次提出的“唯才是举”,还有备受他重用的郭嘉等人。同时,他通过各种措施来不断压缩官员们的选官权,将选官权逐步收到自己手中。
此外,曹操还认为察举制会不断蚕食君权,只有把察举制的毛病都给改掉,才能巩固君权。曹操去世之后,其子曹丕对察举制也有了想法,他一边需要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好让他顺利篡汉,一边又得改革制度,确保自家江山的长期发展不受影响。他最后在陈群等人的建议下,选择了比较温和的九品中正制。
1、 扩大选官范围
我们从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等古代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几乎所有的制度在刚出台的时候都很好,也都很匹配当时的社会需求。九品中正制亦是如此,此制一经出台,有心入仕的人再也不需要像汉朝时期那样必须找些大咖来给自己作评价,比如曹操早前拜求许绍给他个评语,好让他能够得到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彼时虽没有做到完全不看家世,但也不像后面那样首重家世,只要愿意,皆有可能。曹魏因此可以在更大的群体中去选官,待选之人也可以有更大的机会去当官,即使当不了最上品,也还有其它八品。灭蜀功臣邓艾、西晋功臣石苞等底层出身的人都是在这个时期步入仕途的。人才制度的优势决定了曹魏不会像蜀汉一样出现“蜀汉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况。
2、 细化标准和程序
九品中正制有上上、上中等九个品级,每个品级都有不同的标准。可能在现在看来,这些标准过于空泛,但是相比察举制而言,却是很大的进步。朝廷会在地方上选择德高望重、才学卓著和慧眼识才的人来担任中正官。中正官定期对辖区范围内的人才进行考核,根据他们的综合素质,对照九品的不同要求来给其定出品级。
一般来说,中正官在给人才定品之前,会仔细了解其人的道德水准、才能高低、家世出身,定完品后,还会给出一份“状”,把这些都提交给司徒,由司徒进行审核批复。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考核结果是可以发生变化的,按例是每三年调整一次,也就是说即使你被定了一个最高品,但是未能保持住的话,三年后可能被降到最低品。由此,保证了人才的上进心。
1、 中正官的随意
道家讲阴阳平衡,制度也需要平衡,制度所涉及的人如果能超脱于制度之外,那么制度就失去了平衡。九品中正制发展到东晋时期后,中正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因为常常是地方一把手来担任中正官,所以根本就无人来监督和约束。人都会有欲望的,一旦欲望得不到控制,自然会生出很多事端,比如把自己家族的子弟都定为高品,把对手家族的子弟定为低品,反正也没人管。
再则,一个诺大的州,只有一个大中正官,身上可能还会有不少兼职,比如南陈时期的宗元饶同时担任五个州的大宗正。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以一人之力去考察全州的人才,怎么能做得好、做得细?纵然都能覆盖到位,这样的囫囵吞枣又如何保证真实性?所以,当时很多中正官常常只通过小道消息就给人才定下品级,也不管是否准确无误。
2、 首重家世
无论是从制度本身的要求,还是从先贤的教诲来说,选拔人才必定以德为基础最重,才次之,家世再次之。九品中正制在曹魏时期还算正常,到了东晋就很不正常了。中正官在考核人才时完全是本末倒置,先看家世,再论其他,即使是德才兼备的大才,如果没有个好出身,也很难得到高品,进而无法担任较高官职。
“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旧时王谢堂前燕”,这都是在说家世问题。如果官方把家世作为选拔人才的头等条件,试问寒门出身的人才还有何希望?他们又该何去何从?他们是该怨这个制度,还是该恨这个王朝?如果士族出身的人都是大才,都以国事为重,东晋何以始终偏安一隅?如果寒门子弟出不了人才,刘裕又凭什么推翻东晋、建立刘宋的?
综上所述,九品中正制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个制度的确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它让豪门大族得到了更多的资源,最终形成了门阀,但是它在出现之初还是发挥出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的。
另外,如果不是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和发展,以隋文帝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们又从哪里去吸取经验教训,寻找更好的制度?即使是科举制,到了后期,不也是一堆问题吗?所以说,九品中正制是合适的,是应运而生的,是承上启下的,这里面是很难用简单的好坏来衡量的。
相关问题
- 12-29 最蠢的动物有哪些
- 12-29 史上最恐怖电影 排名前十
- 12-29 好看经典的励志电影推荐
- 12-29 催泪的电影排行榜
- 12-29 我知道的那些动物之最
- 12-29 哪些极限运动最恐怖
- 12-29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
- 12-29 世界上最小的猪微型猪比猫狗都小
- 12-29 哪些水果养胃护胃最好
- 12-29 世界最恐怖的离奇事件
- 本月热门
- 最新答案
-
-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对,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及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admin 回答于11-06
-
请问如何注册呢
Quinn 回答于11-03
-
心丶。
访客 回答于08-15
-
分子设计育种是通过各种技术的整合与集成,对作物从基因(分子)到整体(系统)不同层次进行设计和操作,在实验室和田间反复对育种程序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模拟、筛选和优化,实现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的“精准育种”的转化,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全面提升育种水平,培育突破性新品种 分子设计育种的概念最早是由荷兰科学家Peleman和Van der Voort于2003年提出的,他们申请了“Breeding by design”的商标,并指出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基础在于对作物中控制目标性状的QTLs位点的定位与分析,以及各个基因座的等位变异对表型的效应值。
admin 回答于07-20
-
实生选种是从自然授粉产生的种子播种后形成的实生植株群体中,采用混合选择或单株选择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葡萄实生选种不等同于自交选种。这是由于实生选种既可能是自花授粉,又可能是异花授粉,或两者相结合,后代有一定程度的杂交个体。在自由授粉情况下,葡萄两性花品种既能自花授粉,又能异品种授粉,雌能花品种仅能异品种授粉。而葡萄自交选种指的是从同一品种、同一植株或同一花朵的授粉所获得的后代中进行品种选择的方法。
admin 回答于07-20
-
- 最近发表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