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知识问答库
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举一两部十七年时期的革命文学作品,试对其“潜叙事”进行分析,并且说明如何更有效和更富有深度地研究这些作品的方法与途径。

文化 没头脑没常识 2022-08-08 23:21 0 31214

以《青春之歌》的“潜叙事”分析为例:

在所有革命叙事中,如果要选择一部最具有“多解性”的文本,无疑要推杨沫的《青春之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它是一个讲述知识分子人生故事的小说。因为知识分子主体的复杂性,导致了这部小说的文本复杂性:它是一个革命知识分子的叙事,但又包含了一个五四式的“娜拉叙事”,一个十分形似的“公主被后母或巫婆控制”的童话叙事,包含了一个“女性主义叙事”,一个“小资”女人的个人叙事,一个类似“教育小说”或“成长小说”的青春叙事,一个古老的“才子佳人”和“英雄美人”的叙事,一个“历险记结构”式的古老叙事。《青春之歌》之所以是一部有吸引力和可读性的小说,是因为它在革命政治的叙事外衣下,依然“无意识”地借助了中国传统小说叙事中“才子佳人”和“英雄美人”两种古老的模式。而小说中隐含的女性主义与仿男权叙事,则是作品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杨沫在《青春之歌》中为知识女性构画了一条通向自由解放的大道:女性要把个人的幸福与社会解放运动事业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实现。这一主流话语在十七年中得到了公认。在“十七年”的女性文学中,《青春之歌》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与“十七年”的主流是吻合的。不过,《青春之歌》中的“革命”之歌往往以“爱情”之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得以完成,这又跟“十七年”的主流存在差异。在这一叙事模式的背后,人们总是能从中发现一个潜文本。在显文本中“革命”与“爱情”这两条线索的融合,总是被潜文本中“革命”与“爱情”两条线索的分离所拆解,使作者的意识形态言说努力付之东流。显文本中卢嘉川只能成为革命叙事递增序列中的一个环节,不可避免地最终被江华所取代,所以,虽然作者无数次地表达过自己对卢嘉川这一角色的喜爱之情,但却不能不在小说的中前部就安排卢嘉川在狱中牺牲。而在潜文本中,卢嘉川与林道静那未及言说消逝去的爱情成为小说中爱情叙述中的高潮,卢嘉川这一人物形象在爱情叙事这条线索上得到了升华与深化。

总而言之,很少有一部小说能够像《青春之歌》这样有如此多的解读角度与阐释的可能性。虽然迄今为止对它的研究与分析已足够多,但是对于其文本内部复杂而丰富的“潜结构”与“潜文本”的分析仍是有必要的,因为它不仅可以使读者有更多的理由来阐释和认可这部小说本身的“文学性”,而且对于整体上认知红色叙事的复杂性与文学性含量,也是一个启示和范例。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暂时还没有回答,开始 写第一个答案吧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