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题
- 10-02 地震安全性评价分为几级?地震主管部门审批权限有哪些?
- 10-02 为什么要进行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它包括哪几方面的工作?
- 10-02 哪些建筑工程需要做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等级有哪些?
- 09-30 工程抗震能力是什么?为什么建筑应避开活动断裂?
- 09-30 恐震心理及对策是什么?
- 09-30 学校抗震设防标准是什么?
- 09-30 开展农村民居防震减灾工作有哪些?
- 09-30 什么叫防震减灾工作的三大环节?
- 09-30 为什么说迅速恢复社会秩序和生产有巨大的减灾效益?
- 09-30 怎样估算由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已有2条答案
-
admin
- 板块构造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流行的一种大地构造学说。它的诞生是地球科学领域划时代的事件,为解决矿产资源、地震灾害等地质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何谓板块构造呢?
板块构造起源要追溯到17世纪的大陆漂移思想。当时简朴零散的大陆漂移思想因其论据欠充分,使之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假说,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和气象学家魏格纳在20世纪初,在《大陆的生成》一文和
《海陆的起源》一书中创建了大陆课移学说。该学说认为,大陆是由较轻的刚性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硅镁质洋底之上,硅铝层覆盖在地球的表面,随后由于皱缩使其面积减小、厚度增大,演变的初期为一整体联合大陆和相应的海域,继后,这个大陆裂开、解体,并发生巨大的水平移动,形成了大洲和大洋。该学说虽然观点新颖,但是硅镁层实际是刚性的,硅铝质大陆不能在其上游动,用什么机制使大陆漂移呢?其学说的依据仍不足,缺乏定量的证据,加之传统“固定论”强大的反对,使之逐渐衰落。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大陆漂移机制等问题有了新的解释。杜·托伊特提出:地壳中放射性热使大陆甚至大洋底一定深度之下的物质变成液态,在潮沙力作用下使大陆西移,尔后通过海底对流系统的冷却,地党收缩,大陆破碎或造山;英国著名的地质学家霍姆斯认为:地球内部放射性热和重力驱动下地幔将发生对流,大陆之下的上升地慢流使大陆分裂向两侧漂移。
20世纪50年代中期大陆漂移为地学界普遍接受。在地球物理学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各个大陆的磁极迁移轨迹彼此并不重合;大西洋两岸几何轮廓的相似;大西洋及印度洋周围的大陆在地质构造上能拼合;以及在岩石与地层发育、古生物学、古气候、矿带等方面都找到了相应的佐证,于是大陆漂移学说得以复兴。 - 赞同 0 0 发布于 2020-09-27 13:17 评论
-
admin
-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普林斯额大学地质系主任赫斯和美国海岸与大地测量局科学家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该假说肯定了地幔中规模巨大的热对流体是影响岩石 的主要构造力,大洋下的莫霍面不是化学分界而是物相分界,地馒对流体的顶界,不是软流圈的顶界也不是大洋底下的莫面,而是洋底对流体的顶界,洋底是在洋中脊产生的,随后向两侧扩散,海沟下沉人地暢深部,大陆则是在地慢对流体上被动的运移。
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地6对流学说的基础上,1965年威尔逊提出了“板块构造”。1968年一个崭新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诞生了。它的基本概念是:为地质活动带所分割的岩石腳构成的球面蓋板。换言之,板块是地球外层分成的一块块板状岩石层体。板块下面是巨厚的、灼热的塑性岩石圈,它驮着板块组成的大陆。板块互相挤压,揉搓或开裂、移动。依据地震和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将全球划分为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板块(图15,每个板块面积107~108平方千米)。进而划分有东南亚、菲律宾海、阿拉伯、伊朗、纳兹卡、可可、加勒比等中板块(106~ 107平方千米)。这些板块均与全球的7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板块学说才由我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尹赞助和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等科学界前辈引进。目前,板块构造还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仍有许多基础问题有待人们去探索。 - 赞同 0 0 发布于 2020-09-27 13:18 评论
- 本月热门
- 最新答案
-
-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对,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及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admin 回答于11-06
-
请问如何注册呢
Quinn 回答于11-03
-
心丶。
访客 回答于08-15
-
分子设计育种是通过各种技术的整合与集成,对作物从基因(分子)到整体(系统)不同层次进行设计和操作,在实验室和田间反复对育种程序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模拟、筛选和优化,实现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的“精准育种”的转化,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全面提升育种水平,培育突破性新品种 分子设计育种的概念最早是由荷兰科学家Peleman和Van der Voort于2003年提出的,他们申请了“Breeding by design”的商标,并指出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基础在于对作物中控制目标性状的QTLs位点的定位与分析,以及各个基因座的等位变异对表型的效应值。
admin 回答于07-20
-
实生选种是从自然授粉产生的种子播种后形成的实生植株群体中,采用混合选择或单株选择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葡萄实生选种不等同于自交选种。这是由于实生选种既可能是自花授粉,又可能是异花授粉,或两者相结合,后代有一定程度的杂交个体。在自由授粉情况下,葡萄两性花品种既能自花授粉,又能异品种授粉,雌能花品种仅能异品种授粉。而葡萄自交选种指的是从同一品种、同一植株或同一花朵的授粉所获得的后代中进行品种选择的方法。
admin 回答于07-20
-
- 最近发表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