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题
- 12-07 如何选择车内环境净化治理单位?
- 12-07 进行车内环境污染检测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 12-07 为什么要进行车内环境污染检测?
- 12-07 什么是车内气味检测?
- 12-07 我国目前车内空气国家标准的制定情况如何?
- 12-07 GB/T 17729-2009《长途客车内空气质量要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 12-07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中的控制指标是什么?
- 12-07 GB/T 25982-2010《客车车内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 12-07 《国家环境友好汽车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12-07 GB 9673-1996《公共交通工具卫生标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已有2条答案
-
admin
- 光触媒(photocatalyst)也叫光催化剂(lightcat-
alyst),是一类以二氧化钛(TiO2)为代表的,在光的照射下自身不起变化,却可以促进化学反应,具有催化功能的半导体材料的总称。二氧化钛作为一种光触媒,在吸收太阳光或照明光源中的紫外线后,在紫外线能量的激发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表面形成强氧化性的氢氧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把空气中游离的有害物质(各种有机化合物和部分无机物)
及微生物分解成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从而达到净化空气、杀菌、除臭等目的。
光催化剂效应,又称“本多-藤岛效应",是日本的本多健一和藤岛昭两位学者发现的。1967年本多健一教授和他的研究生藤岛昭在做金属实验时发现:用二氧化钛和白金作电极,放在水里,用光照射,即使不通电,也能够把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
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石油危机”后,藤岛昭想利用该反应制取氢、氧等清洁能源,但生成率很低。不过,在研究过程中藤岛昭发现,氧化钛这种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够产生强大的氧化作用,这类似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他转而研究氧化钛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利用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强大氧化能力来杀菌、消毒、除臭和去污等。在藤岛昭等科学家多年的努力下,如今氧化钛这种光催化剂的用途越拓越宽,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充分重视。
自“本多-藤岛效应”发现以来,经过近30年的努力,光触媒材料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近四五年来,光触媒材料的防污、抗菌、脱臭、空气净化、水处理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已经开始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 - 赞同 0 0 发布于 2020-11-21 15:14 评论
-
admin
- 在日本许多厂家应用各自的技术,把氧化钛制成粉末、或者溶液、凝胶体、泥浆状、涂料、颗粒、薄膜等各种形态的材料,开发出各种环保产品,如抗菌瓷砖、防污建材以及水质净化、食品保鲜等器具,并且还应用它的超防水性和超亲水性研究开发成功了防雾玻璃、防雾树脂等。此外,科学家们还在研究开发用它治疗癌症、制作印刷版等方面的技术。2005年日本国内的光触媒及相关制品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亿美元,未来的市场潜力将达到1000亿美元。
目前中国、美国、德国、法国和韩国等也开始了对这一新技术进行研究。对光催化剂氧化钛的研究开发正在迅速展开,它的应用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氧化钛作为光功能材料的性能在不断地提高。光触媒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代:第一代是光催化剂,即必须在紫外光的照射下才能够发生催化反应,分解有机物;第二代是复合催化剂,即在二氧化钛中加入一些铜、银等金属元素增加其活性,在自然光作用下也可发生催化反应。
随着光触媒技术应用与研究的不断发展,迎来了光触媒产业化的时代。在中国光触媒技术是一个新生事物,备受国人的关注。因为光触媒在环保科技领域的作用是无可限量的,它带来的是一场“光清洁革命”。目前,在国内每年仅居室的净化市场就有超过200亿的需求,加上水质处理,空气净化,新材料,新能源等的需求更是庞大。所以,光催化剂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将越来越多的使用在各个领域。 - 赞同 0 0 发布于 2020-11-21 15:14 评论
- 本月热门
- 最新答案
-
-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对,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及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admin 回答于11-06
-
请问如何注册呢
Quinn 回答于11-03
-
心丶。
访客 回答于08-15
-
分子设计育种是通过各种技术的整合与集成,对作物从基因(分子)到整体(系统)不同层次进行设计和操作,在实验室和田间反复对育种程序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模拟、筛选和优化,实现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的“精准育种”的转化,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全面提升育种水平,培育突破性新品种 分子设计育种的概念最早是由荷兰科学家Peleman和Van der Voort于2003年提出的,他们申请了“Breeding by design”的商标,并指出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基础在于对作物中控制目标性状的QTLs位点的定位与分析,以及各个基因座的等位变异对表型的效应值。
admin 回答于07-20
-
实生选种是从自然授粉产生的种子播种后形成的实生植株群体中,采用混合选择或单株选择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葡萄实生选种不等同于自交选种。这是由于实生选种既可能是自花授粉,又可能是异花授粉,或两者相结合,后代有一定程度的杂交个体。在自由授粉情况下,葡萄两性花品种既能自花授粉,又能异品种授粉,雌能花品种仅能异品种授粉。而葡萄自交选种指的是从同一品种、同一植株或同一花朵的授粉所获得的后代中进行品种选择的方法。
admin 回答于07-20
-
- 最近发表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