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知识问答库
首页 > 文化 > 正文

试析曹禺话剧的诗意化倾向?

文化 没头脑没常识 2022-08-04 10:42 0 25198

曹禺戏剧成功的原因不仅在于他能够善于学习和借鉴外国戏剧艺术精华,更得益于他把话剧这种舶来品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上,创作出真正为中国观众喜闻乐见、耳目一新的话剧作品。他对西方话剧艺术的研究不是为了照搬和模仿,而是为了吸收和融合,凭借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以诗写剧,使话剧这一来自异域他国的艺术奇葩绽放出具有浓烈东方诗意神韵的绚丽色彩。

以诗写剧是最能体现曹禺话剧创作个性的特点之一,也是他区别同时代话剧作家的显著特色,就创作主体而言,曹禺多次宣称他以诗写剧。1935年4月,《雷雨》在东京首演之前,中国留日学生杜宣就有关演出事宜请教曹禺。曹禺在给他的复信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他写《雷雨》是在写一首诗的创作观念。“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但是必须给读诗的一个不断的新的感觉。”

如果仔细考察曹禺的戏剧作品,确实能够发现作者在这方面的良苦用心。

(1)作者以诗人的心态进行戏剧创作。

曹禺曾说:“我是一个不能冷静的人”。可见,曹禺在进行戏剧创作时并不像一般的剧作家那样冷静地分析人物,理智地编排情节,而更像诗人,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在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相互交融中去构思作品。整个创作过程为感兴、情绪所左右,贯穿其中更多的是诗人创作情感的迷狂。因而,他在创作之前不是先有一个明确的思想主题,考虑周详,计划停当后进入写作,而是先有一种朦胧的、类似于诗歌意境或音乐旋体的感受萦绕脑际。引发曹禺创作《雷雨》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2)作者在创作中追求诗意的真实,以理想的情愫描写现实生活,超越了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直接表现和对时代背景的如实描写。

曹禺前期的所有剧作都体现了生活的真实而绝非真实的生活。他的作品从不以生活表层的反映为满足,从不滞留在对具体的矛盾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直接表现上,而是反眼整个社会人生,执拗地追问社会问题背后潜伏的人类生活哲理。《雷雨》无意对人的非道德行为进行直接谴责,以宣扬道德是非,因果报应,而是指向更高的精神层面:生活中的人们无论怎样呼号奔走,皆逃不出自己织就的樊笼。《原野》本是一个简单的农民复仇故事,但曹禺并没有使这一题材简单化、世俗化,而是从反抗背后发现了蛰伏于农民身上的精神痼疾和沉重的封建文化负荷。曹禺的其它剧作同样超越具体的政治、经济、道德、社会等问题的是非判断和直接诠释,而是指向整个社会及人类。

(3)用诗的语言来创作戏剧

曹禺戏剧诗意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还包括用诗的语言来创作戏剧。《家》中觉新和瑞珏新婚独白一场,两人都在内心深处展开无声的交流,诗意流泻盈满于胸,每段独白都像一首精致的小诗。《雷雨》里周冲向四凤描绘那个深藏内心的幻想世界:“有时我就忘了现在,(沉醉在梦境里)忘了家,忘了你,忘了母亲,忘了我自己。象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非常明亮的天空,……在天边的海上……有一只轻得象海燕似的小帆船。在海风吹得紧,海上的空气闻得出点腥,有点咸的时候,白色的帆涨得满满的,象一只鹰的翅膀,斜贴在海面上飞,向着天边飞。那时天边上只淡淡地浮着两三片白云,我们坐船头,望着前面,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诗一样美妙,梦一般虚幻的独白,启发读者和观众的想象。

总之,曹禺以诗人的创作心态、如诗的语言,在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中追求诗意的真实,使他的话剧创作带有浓厚的诗化特点。曹禺善于借鉴古希腊悲剧、西方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等现代主义戏剧观念,在中国古典美学原则的影响下,坚持用一些非写实戏剧技巧表现人类生存困境,展望人生彼岸世界,把中国话剧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度。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暂时还没有回答,开始 写第一个答案吧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