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知识问答库
首页 > 茶叶 > 正文

福建武夷山有哪些茶遗产的积淀?

茶叶 茶博士 2020-10-04 12:35 4 31622

福建武夷山有哪些茶遗产的积淀?

#茶文化#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已有4条答案
admin admin
武夷山茶事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九曲溪、御茶园、天心岩、武夷茶洞、斗茶台、庞公吃茶处、水帘茶馆等,均为罕见而又宝贵的旧址遗迹。
九曲溪
九曲溪位于武夷山峰岩幽谷之中,这里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峰岩交错,溪流纵横,九曲溪贯穿其中,蜿蜒7.5公里,因有三弯九曲之胜,故名九曲溪。
御茶园
位于九曲溪的四曲溪畔,御茶园鼎盛时规模华丽。进仁凤门后,有拜发殿、神清堂、思敬堂、焙芳堂、宴嘉亭等:又有通仙井,覆以龙亭,称通仙亭;旁建高台,为喊山台,山上另有喊山寺,供奉茶神。明嘉靖后渐失宠,终成废墟。如今遗址尚在,竖有茶碑“御茶园遗址”,作永久纪念。武夷山有“九曲溪上漂竹筏,御茶园里品岩茶”之说。
天心岩
大红袍产地天心岩,其得名有多种说法:《武夷山志》说,全山百二十里,是峰居中央,犹如天之枢极,故曰天心:当地茶农说,其岩石有三,其形像“心”字,故名心岩:当地寺僧说,武夷方圆数百里,从高空往下看,该岩正是中心位置,故名。
天心岩壁上留有1927年天心寺僧人的“大红袍"摩崖,山岩间的唐宋明清的石刻也依稀可见,诉说着茶地的神圣。周边有流香涧、玉柱峰、慧苑、鹰嘴岩、水帘洞、杜辖岩、马头岩等,如众星捧月般围伺心岩。岩下有寺,初名山心永乐庵,明代改名天心庵,清代改名永乐禅寺。楼阁庄严,是全山最大的寺院。
赞同 0 0 发布于 2020-10-04 12:36 评论
admin admin
武夷茶洞
武夷茶洞又名玉华洞、升仙洞,位于仙掌峰下。相传武夷第一株茶树就生在此地,所产茶叶有“甲于武夷"之说,至今洞里仍有一片沧桑斑驳的古茶树。茶洞幽深,素有“峥嵘深锁"的意境,据说人入洞中,犹如井底,仰视天际,仅见一围,可见洞之深险非同一般。明代徐霞客曾记载:“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矫也。”清代茶人董茂勋在此筑下“留云书屋",编纂《武夷山志),记载了不少武夷茶事。
斗茶台
斗茶台在九曲溪第五曲的接笋峰下,其地有石台,用于斗茶品评。石台后有摩崖,刻着钟鼎文“竞台"二字:石台近旁遗留茶灶旧迹。
斗茶亦称茗战,始于晚唐盛于宋。武夷山为宋代北苑贡茶产地,斗茶盛极-一时,“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台便是其辉煌历史的见证。
庞公吃茶处
庞公吃茶处在九曲溪第四曲的北岸。这里原有古渡口,叫平林渡,风景优美,舟楫往来,茶客络绎不绝。时光逝去,仅存遗迹,摩崖“庞公吃茶处”是清代康熙年间九曲溪畔茶事活动留下的生动记录。
追溯庞公其人,实为两人。-是庞垲,任丘人,任福建建宁知府时,与友人同游九曲溪,品茗问茶,兴之所至,就在平林渡几处岩石上作了“引人入胜"、"应接不暇"两方石刻:另一-庞公是位名僧,佛语称把盏品茗为“吃茶",太守与名僧姓氏巧合,又共同爱茶,于是刻下"庞公吃茶处"五字,佛事茶事结缘,千古佳话。
水帘茶馆
水帘茶馆位于九曲溪边水帘村的峭壁凹处。早先此地是三贤寺,又称三敬堂,刻有“活源”二字,出自朱嘉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句。现今的建筑为清初所建,木结构,虽无钉无瓦,却风雨不侵。大门有楹联:“客主莫嫌茶当酒:山居偏与竹为邻。”
赞同 0 0 发布于 2020-10-04 12:37 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